《增广贤文·朱子家训》中有一句名言: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”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——知恩图报。这个理念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,强调了感恩与回报的精神。而与此同样重要的,还有一种精神:做善事不图回报,像雷锋那样无私奉献。雷锋精神提倡的是一颗纯粹的善心,真正做好事,是为了帮助他人,而非期待任何回报。也正因为如此,善良和无私一直被视为极为珍贵的品质。甚至有观点认为,若做好事是为了得到回报,那么这份善意就显得不那么纯粹了。
追溯到我国西汉时期,便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,他就是丙吉。丙吉虽曾救过汉宣帝的命,但他从未提及此事。反而凭借自己的才干,经过多年的努力,从一名普通的小吏升至大汉王朝的丞相。这一切成就的背后,不仅仅是他的智慧与才干,也与他心中的那份大义和坚守有关。他和霍光等名臣一起,最终被列为麒麟阁的十一功臣,名垂青史。
丙吉出生在鲁国,这里的鲁国并非春秋时期孔子所在的鲁国,而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的封地。根据《汉书》中的记载,丙吉不仅精通律法,还以此在鲁国担任了狱史一职,负责审理案件。凭借扎实的法律知识和出色的办案能力,丙吉逐渐升职,成为了廷尉右监。然而,因一些牵连,他很快就被免职,只好转到州里担任从事职务。
展开剩余71%公元前91年,巫蛊之祸爆发,由于奸臣江充的构陷,导致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含冤而死,许多人也因此遭殃,朝中的案件堆积如山,官员们忙得不可开交。此时,曾担任廷尉右监的丙吉被召回长安,命令他负责审理相关案件。就在这一年,太子刘据发动的起义失败,刘进和王翁须等人也在长安遇害,而刘进和王翁须的儿子刘询,尽管年幼且刚出生不久,却幸运地存活下来,并被关押在监狱。
丙吉为人心地善良,对年幼的刘询产生了浓厚的同情心。在审理案件期间,丙吉不顾个人安危,特意安排了一些可靠的女囚照顾这个襁褓中的皇曾孙。尽管他自己并不富裕,但仍然每月从自己的俸禄中分出一部分来供给刘询衣食。年幼的刘询一度因病重差点丧命,幸亏丙吉派人及时送药治疗,才得以痊愈。
公元前87年,汉武帝因病重,有望气者言长安监狱中有“天子之气”。汉武帝以为狱中囚犯命运非凡,便下诏要求无论罪轻罪重,所有犯人一律处死。命令内谒者令郭穰到监狱执行此命令,但他在见到丙吉后被坚决挡住了。丙吉认为,单纯无差别地杀害犯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,尤其是刘询这样无辜的皇孙。因此,他誓死不允许郭穰进入。经过一夜的僵持,郭穰最终不得不撤退。第二天,他将此事上报给汉武帝,要求严惩丙吉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汉武帝在得知刘询仍然活着之后,深感上天的安排,最终决定赦免天下所有囚犯。
此后,丙吉将刘询送到了史恭的家中抚养,避免了他的生命危险。审理巫蛊案件完结后,丙吉被霍光召为长史,展现了他的非凡能力与智慧。很快,他在霍光的重用下进入朝廷,成为光禄大夫、给事中等重要职务。公元前74年,汉昭帝去世,因无子嗣,霍光开始物色新君。在此过程中,丙吉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刘询,最终刘询在霍光的支持下登基,成为汉宣帝。
汉宣帝登基后,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,社会迅速稳定,民众生活逐渐改善,这段历史被称为“昭宣之治”。公元前67年,刘询立了刘奭为太子,丙吉则被任命为太子太傅,几个月后,又转任御史大夫。某天,汉宣帝收到一封上书,才知道自己当年能活下来,全赖丙吉的悉心照料。感动之余,汉宣帝封丙吉为博阳侯,但丙吉推辞时,汉宣帝亲自劝说:“我的封赏不是空名,而是表彰你无私的行为。”
丙吉一生践行着“知恩图报”的美德,坚守着做善事不求回报的原则。他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,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郑州股票配资,配资网络炒股,短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