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
2025年前五个月,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已突破450亿美元,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成绩。这一惊人数据的背后,彰显了国际制药巨头们对中国创新药原创能力的坚定信心。中国创新药在全球舞台上从未如此耀眼。
然而,在耀眼光环之下,暗流涌动。据行业机构不完全统计,截至2025年4月20日,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-out交易中,目前已有25起明确终止合作,"退货率"高达40%。这不仅对企业营收造成重创,更暴露了从临床试验设计到商业合作链条的系统性风险。这场危机的背后,映射出中国药企出海征途的荆棘密布。
国际监管政策持续加码,交易模式从“单点突破”转向“系统能力”的全面较量,中国创新药企正站在历史性跨越的门槛上。
针对中国创新药面临的行业现状,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宋瑞霖日前在行业论坛上直言:中国新药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水平,但挑战依然存在,包括研发同质化现象明显,产业发展与市场潜能不匹配等问题。
“我们亟需通过完善基础研究生态来打通源头创新路径,加强药品监管能力与国际化水平,以多元支付体系为突破口激发我国医药产业潜能,才能让原创药企真正‘走出去’。”宋瑞霖强调。
创新研发同质化
中国新药研发能力已迈入世界前列。
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,中国目前拥有1775种FIC(First-in-class)药物,占全球份额的19%,与美国(4511种,占比48%)的差距进一步缩小。从ASCO会议中国研究汇报数量的变化亦可见一斑:2025年ASCO会议上,中国研究数量增至73个,其中代表突破性研究成果的LBA达到11个,占比20%。中国医药创新能力正逐步改写世界格局。
然而,与此同时,中国医药创新若要进一步发展,仍需直面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一方面,医药创新与基础临床研究存在脱节;另一方面,中国医药创新研发的同质化现象依然突出。
宋瑞霖直言,据2024年自然指数统计,高质量出版物产出排名前20的医学机构中,中国仅占2家。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创新药基础研究转化整体比例较低,且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主导的“药物发现-企业转化”路径为主,临床角度几乎未参与药物研发,导致当前药物研发更多是“盯着药”而非“盯着病”。这要求医药创新研发需从“以临床价值为导向”向“以临床需求为源头”转变。
至于中国医药创新研发的同质化现象,在肿瘤领域尤为显著。根据IQVIA数据,肿瘤领域临床试验在所有临床试验中占比41%,在2021年达到历史峰值后,2023年有所下降,2024年略有回升,达到2,162项,比2019年启动的试验数量增加12%,比过去十年增加58%。2024年启动的肿瘤临床试验中,II期试验(包括I/II期、IIa期和IIb期)占比最大,达48%,而I期试验占38%,III期试验占14%。大多数肿瘤临床试验集中在罕见癌症上,2024年启动的74%的试验是针对治疗罕见癌症药物的评估,较2023年增长3%。此外,2024年启动的肿瘤临床试验中,79%针对实体瘤,比2023年增长1%。尽管针对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比例较小,但该类试验数量在过去十年中仍增长30%,2024年针对血液肿瘤药物的试验已超过450项。
随着研发活动的增加,企业也将临床试验扩展至美国和欧洲以外的地区。目前,由中国公司开展的临床试验占肿瘤试验总数的39%,高于五年前的24%和2009年的2%,超过美国和欧洲公司。过去十年中,由中国公司开展的临床试验显著增长,凸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新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。
然而,由于监管体系国际化诸多问题待解,不少创新药企在欧美同时申报临床试验时,中国团队对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复杂问询的响应深度常显不足。
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,这也意味着创新始终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原始创新必须从临床真实需求出发,聚焦明确靶点和机制,才能实现真正的治疗突破。同时,实验室成果转化不应是科研完成后的“补救环节”,而应在产品设计初期就引入产业逻辑,确保其具备申报、生产和支付的可行性。
目前,在加速创新布局的同时,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药强国生态已成为本土创新药企的破局之路。具体而言,产学研应打破壁垒、早期协同,将科研、产业、监管等多方力量需要纳入同一生态系统,从源头提升转化效率,推动科学发现真正走向临床与市场。
从“出海试水”到“全球化深耕”
眼下,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,创新药研发实力显著提升。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越来越多的药企将目光投向海外,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出海模式。
然而,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生物药的监管要求存在显著差异,这为中国药企的产品准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面对全球生物药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愈发严格的监管要求,合规成为中国生物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。
Cytiva中国总裁李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过去几年中,中国生物药企业实现了迅猛发展。每隔五年或十年,其进展都会呈现出显著差异。如今,中国的出海管线已占据重要比例,全球近半数的创新药管线均源自中国。这一成就不仅让我们倍感自豪,也获得了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高度认可。然而,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,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法规监管体系,确保从药物研发、生产流程到质量控制都符合国际标准。这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保障,更是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。
事实上,锻造国际化监管“铁军”已成为业内共识。为此,Cytiva此前提出了“扬帆计划”,旨在为中国生物药企提供国际化支持,涵盖全球市场布局、业务拓展、领导力发展和法规应用四大核心模块,助力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更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不过,在“扬帆计划”中的“全球市场布局”和“法律顾问”模块中,如何确保提供的建议既符合国际标准,又贴合中国药企的差异化路径?
李蕾认为,应当承认这两方面都存在,并予以兼顾。要认可市场的差异化,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。“如果我们认为国内市场是我们感到足够舒适的,并且愿意深耕国内市场,这完全是一个合理的选择。在这个选择下,已有许多成功的公司,未来也必将涌现更多成功的公司。然而,若选择了出海这条路,就必须遵循这条路的规则和游戏规则。”李蕾直言,对于Cytiva而言,情况亦是如此。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本土化,实际上相当于中国公司出海的逆向过程。要实现良好的中国本土化,就必须按照中国创业公司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、对标自己,并与大家一同开发、参与竞争。
当交易模式从“license-out”升级为“共同开发”,中国药企需具备全链条能力。百济神州建立了超2000人的全球临床开发团队,在50余国同步开展试验;恒瑞医药在瑞士巴塞尔设立研发中心,实现24小时全球研发接力。这种“系统能力”的构建,才是450亿美元背后的真正价值。
中国创新药出海已驶过“惊险一跃”的初始阶段,但巨轮转向需要整个生态的协同进化。只有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、从监管升级到支付创新的全链条,中国原创药才能真正在全球医药版图上刻下自己的坐标。
在这场关乎生命质量的竞赛中,中国创新药企需要的不仅是交易额的数字跃升,更是治疗价值的全球认同。当更多“中国造”新药真正惠及全球患者,才是中国医药创新真正的成人礼。
(编辑:张伟贤)
郑州股票配资,配资网络炒股,短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